首页 读书笔记之《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文章
取消

读书笔记之《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读书笔记之《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 各种常识的普及和学习,才是我们最需要做和接受事情。 这本书通过经济学常识的学习,教你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的得失。」


札记汇总及下载地址

  1. 读书笔记之《道德经》

读书笔记之《道德经》,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uVGMADLPUowQM6F9TXiOw 提取码: n7di 。

  1. 读书笔记之《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读书笔记之《斯坦福极简经济学》,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m3jaWJaGLBrbGMNUO6N0w ,提取码: kvun 。

  1. 读书札记第一册集锦(1/30 - 30/30)

读书札记第一册集锦(1/30 - 30/30),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T6Kxp_jzL4UPrqYJ7W7zQ ,提取码: a95e 。

  1. 读书札记之敏捷软件开发过程札记v4.1.2

读书札记之敏捷软件开发过程札记v4.1.2,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6Xh24jkp_cMjWsN4d7JEtw ,提取码: hxbr 。

  1. 读书札记第二册集锦(1/30 - 30/30)

读书札记第二册集锦(1/30 - 30/30),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Ry9gVi1IsI2YScOat9AUg ,提取码: 1ubn 。

  1. 札记汇总

札记汇总打包下载-截止20181125,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N5GVVfW1QjNB3rBUKpPA ,提取码: ejcw 。


1.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 50% 是正确的【全书 1/36,微观经济学部分 1/18】
1.1 概述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 50% 是正确的。 经济学家如何思考:对公共政策做出的建议的经济学,大多数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1.2 内容摘选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 50% 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你不懂任何经济学常识或知识,就无法反驳,只能点头或耸肩。

经济学家不是算命师,经济学也不是水晶球,经济学家无法预测可能会影响经济体的消费或生产的每一项因素。

亚当·斯密明白“看不见的手”并非经济学或社会所有困难的灵丹妙药,但经济学家认为自利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它被适当引导时,就可以为社会带来各种好处。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当你做一个选择时,你没有选择的东西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真正的成本不是你已经花的钱,而是你放弃的东西,用机会成本来思考,将包含没有用钱来衡量的成本。比如你是全职大学生,那你就放弃了可以用来做其他事的时间,这个机会成本就是你上大学的成本之一。

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生产者。

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得到想要的每一样东西,也没有哪一个社会可以得到想要的每一样东西,因此,取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人们有各种技能和欲望的现在经济社会中,问题往往在于如何协调决定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为谁做。

2.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情,就有更好的生产力【全书 2/36,微观经济学部分 2/18】
2.1 概述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情,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共: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2.2 内容摘选

我们现今的世界,即使是看起来很简单的消费品,也经常通过一个涉及全球的复杂过程来生成的,比如手机。

分工使工人能聚焦于他们最适合的事情,又是企业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分工使企业得以利用规模经济,高收入的社会通常比低收入的社会有较大规模的分工,分工也能增加企业、国家和全球经济的产量。

仓库管理经济学:理论上,仓库要放进和取出什么东西,可以由市场上人们的互动来决定,或是由政府乃至双方的某种组合来决定的,但每个社会都必须回答经济学的三个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成?谁来消费?

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同时也赞叹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3.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对满意【全书 3/36,微观经济学部分 3/18】
3.1 概述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对满意。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一样东西对价格,却不知其的价值,这就是经济学家。

3.2 内容摘选

分工导致商品与服务的交换,社会必须以某种方式协调所有的生产与消费,这个方式就是通过市场安排来调节经济,且或多或少受到政府的影响。

家庭是资本的供应者,而厂商是需求者,即便厂商也可能供应资金,但他们是代表业主或股东投资,也就是说,家庭仍然是资本的供给者。

不必去思考价格是否“正确”,或它是否准确反应了你的价值观。价格是通过世界上的供需互动来调整的,即人们是否且能够取得的状况而决定的。

替代效应:当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高时,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比如,汽油上涨时,人们可能不开车或者买新能源汽车。

收入效应:当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高时,你的收入购买力降低,因此你会较少的东西或是同样的东西少买一点。也就是消费降级的。

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均衡点,是市场经济的倾向,但是这不是说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在现实世界里,均衡点意味着只有这个需求量和供给量是平衡的,但并不表示人们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买家总是会说:“我觉得我买贵了。” 而卖家总是会说:“居然卖的这么便宜。”

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全书 4/36,微观经济学部分 4/18】
4.1 概述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价格下限与价格上限:价格管理的问题在于所使用的方法是否能达到目标,或适得其反?

4.2 内容摘选

供给与需求是不可避免的力量,但不是供给与需求的所有结果都是人们想要的,所以必须对供需的结果有所行动,政府有可能干预并影响特定市场的商品价格。

当政治人物被说服制定法,将产品价格维持在低位时,他们就创造了价格上限:产品价格的最大值。政府可以抑制价格,但是在一个自由社会中,无法迫使卖家进行大量生产,而且各种规避价格上限的方式也不易管理。

再来考虑相反的情况。当供给商品的这些人有政治影响力时,有时可以是政府设定一个最低价格下限。最低价格高于市场均衡点时,就会出现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时,政府可能会采取行动,通过赔额(限制生产可销售的数量)避免生产过剩,或通过购买存储过剩的产品。

此外,价格管制会导致无法辨识出到底谁才是需要帮助的人。价格管制改变了每个人所面对的价格。某些需要帮助的人会接受这个价格,但更多不需要帮助的人也受到了影响。

讽刺的是,价格下限与上限,并不是最好的政策,确实一般最倾向采取的方案。价格上限与下限看起来像是零成本的政策,因为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但是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的。

经济学这门学科并非对穷人有敌意,也绝对不宣誓不干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的政治理念不同,因此会争论某些干预政策是否恰到好处。但不管政治观念如何,他们共同点都是:绝对尊重任何政策的各种取舍。

5.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全书 5/36,微观经济学部分 5/18】
5.1 概述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弹性:思考需求与供给者有无“弹性”这个基本观念,就可对市场作出有凭有据的预测。

5.2 内容摘选

供给弹性的定义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把弹性分成三大类来思考是有帮助的,这个方法适用于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需求无弹性的商品,弹性小于 1。在需求无弹性的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有弹性的商品,弹性大于 1。需求变动量的百分比会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 1。当商品需求变动量百分比刚好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比时,我们说它是单一弹性。 供给无弹性的商品,弹性小于 1;供给有弹性的商品,弹性大于 1;供给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 1。

短期而看,需求与供给常常是无弹性的;长期而言,则是有弹性的。 在供给方面,商品与服务的供给者发现,花长一点时间比只花短短几个月更容易扩大生产规模。短期来看,供给量对价格可能相当没弹性,但随着时间的拉长,当厂商有机会调整时,供给的确可以变得相当有弹性的。 当需求无弹性时,增加的生产成本往往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当需求有弹性时,增加的成本就会由生产者承担。

许多关于政策或策略的声明,都会号称对价格变动会有很大影响,这个时候你只有去思考需求与供给在任何特定情况下有无弹性这个基本概念,那么你将做出有凭有据的预测和判断的。

6. 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全书 6/36,微观经济学部分 6/18】
6.1 概述

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决定的。

6.2 内容摘选

与商品市场企业中供给者,家庭和个人是需求者不同的是,劳动力市场家庭和个人是提供者,企业是需求者。

劳动力需求在短期内看通常是相当无弹性的,但是长期来看,当厂商有机会调整生产时,劳动力需求就会有更大的弹性。比如,厂商可能拥有新设备或技术时,若果有时间与动机去施行,就会减少员工数量。 是什么因素使劳动力需求移动?但是是产出,也就是不同的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变动,会改变劳动力的需求。 是什么因素使劳动力供给移动?可能是人口增建等缘故。 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最低工资是价格下限的一种形式,法律禁止雇主付给劳动的钱低于这个工资,懂得价格下限的原理后,可以预期到最低工资会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此外,较高的最低工资对就业的效果并没有显著提升。

工会提供了两个功能,第一,找机会通过劳动契约的协商提高会员工资,并以罢工威胁为后盾;第二,培养一个更好的、更具生产力的劳动力。

差别待遇的歧视行为并不是单一现象,它可以发生在不同时间点,在不同市场由不同的角色造成,它可以反映不同诱因。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劳动报酬通常是工资与福利的结合,员工喜欢福利,他们把部分的财务责任(例如医疗照护,退休储蓄)推到雇主身上,但雇主其实不在意员工的工资是现金还是保险津贴的形式,从雇主的角度看,所谓的均衡工资就是雇主支付报酬的总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当工会与雇主谈判更高的工资或更好的福利时,雇主很反感,因为对雇主而言,这都是成本。

你的薪资与福利不是因为你的老板慷慨或喜不喜欢你而决定的,也不是由某个公平的标准决定的。追根究底,劳动力是一个市场,你的薪资及福利,是根据你的产出定出的价格。

7. 折现值是个重要的观念【全书 7/36,微观经济学部分 7/18】
7.1 概述

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金融市场与报酬率:就像商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一样,资本市场也可以用同样的供需架构来解释。

7.2 内容摘选

人们可能会觉得商品市场的价格或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不公平,但很少会觉得支付利息不合法,可能的理由是,商品与服务是有形可见的,而资本市场所交易的东西很难让人理解。 投资可以指供给或需求,难怪令人困惑!为了避免混淆,当我的意思是资本供给时,我使用“金融投资”,而当我的意思是用来建设资产时需求时,我会用“实物资本投资”。

资本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他的关键交易是跨事件发生的。当你正在买卖商品时,交易是在一个时间点发生的,劳动也是在一个时间点履行。 但当你借钱时,意即当你取得资金时,你是在当下获得使用这笔钱,并在以后还款。 折现值,它是指把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成本或收益拿来直接比较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未来所要得到的款项没如果现在就收回,会值多少钱。

想做资本投资的厂商,可以找到好几个资金但来源。 其中最常见但就是留存收益,也就是利润。留存就是指企业决定持有这笔钱,将它再投资于企业而非以股息给股东。 企业还有两种方式筹钱 — 向银行借钱或发放债券。其中债券指厂商直接向买家借钱并支付利息,而不是向银行借钱的。 企业筹资的最后一种方式是通过有价证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股票。卖股票通常是初创、小型公司募资的一种方。

募资与投资是特别重的,因为实物资本与创新来自资本,投资对扩大生产及提高生活水平有重大贡献。 一个经济体取得资本投资收益的能力,是建立在家庭储蓄及投资意愿上。

8.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全书 8/36,微观经济学部分 8/18】
8.1 概述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个人投资:评估投资标的时机,要均衡四个要素:报酬率、风险、流动性和税负。

8.2 内容摘选

家庭所面临的重要经济决策之一,就是如何为退休生活而储蓄。人们储蓄和投资,就是希望在没有痰多风险的情况下积累财富。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在于复利的力量。复利,就是利息可以转化为本金,也就是利息金额每年都增加一些。

当你考虑一个金融投资的时候,你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报酬率,不只是期望每年 5%、10% 或 15% 的报酬率,压腰考虑另外三个因素:风险、流动性和税负。 投资风险的定义是,报酬率相对于该投资的平均期望值有多高或多低,资本市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说明“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 流动性,是把投资转化为现金的意思,一般而言,在其它条件(例如报酬与风险)不变的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偏向流动性好的投资。 税法是否有利有投资也是在投资是要考虑的。某些投资可以免税,有些则可能加税的。

我们思考各种潜在的金融投资,如何用四个要素(报酬率、风险、流动性和税负)来衡量,以及如何在这些因素中做取舍,尤其是在报酬率和风险之间做取舍。可以通过把钱投入这项金融投资后,你晚上睡的多安稳来衡量的。 投资收益率升高、风险增加的各种金融投资:银行存储、货币基金、定期存单、大型知名公司的蓝筹股组合投资、高成长股票组合投资、投资贵金属(最好交给专家投资)。 对于个人而言,买房子不仅仅是住,更是一种投资的,房子流动性差,但是一般会有税负优惠。

投资忠告最终都基于一个事实:你需要存些钱,越早开始越好。无论你是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还是五十几岁,总是有无数的理由让你无法存钱,但如果你不稳定储蓄,到了六十岁或者六十五岁才想求得锦囊妙计,让你退休后享受高水平但收入,那根本是无稽之谈。

9.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但课税【全书 9/36,微观经济学部分 9/18】
9.1 概述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但课税。 从完全竞争到垄断: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曾经说过,垄断最大但好处,就是平静但生活。

9.2 内容摘选

微观经济学牵涉到市场上(商品、劳动力与资本市场)供给与需求互动但力量。从本章起,我们要讨论这些市场力量走偏但情况。 企业所有权可以分为三类: 1. 独资:由单个人所有; 2. 合伙:由一群人所有; 3. 公司:是有法律实体的组织,独立于其持有者,可能由一人或一群股东所有。

任何企业,在任何规模、任何产业下,都可能涉及到四种不同类型的竞争: 1. 完全竞争:有很多小企业在制造几乎一样的产品;此时企业必须接受市场给定的价格。 2. 垄断:单一生产者在特定市场几乎拥有全部的营收;此时企业拥有设定价格的能力,可以让价格高于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3. 垄断竞争:指很多企业争相销售稍微不同的产品,例如每家餐厅都卖食物,但是每家都提高不同的风格或质量;垄断竞争的本质较为接近于完全竞争而非独占;垄断竞争的厂商也有一些设定价格的能力,可根据需求来弹性来定价,但是仍需考虑市场竞争者的价格。垄断竞争者在短期可以专区比平常高的利润,但长期则不然。 4. 寡头垄断:有些接近垄断,只是并非由一家企业囊括全部的市场营收,而是少数企业在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营收;寡头垄断的本质较接近于垄断而不是完全竞争,是指一些厂商在一个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的营业额;对于任何寡头垄断市场而言,关键在于厂商间是否激烈竞争,如同完全竞争一样使得利润下降,或者他们是否(也许是不公开的)共谋使价格维持在高位,就像独占。

10.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全书 10/36,微观经济学部分 10/18】
10.1 概述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反托拉斯与竞争政策:独家交易、掠夺性定价等名词的定义,看起来模糊且不确定,但的确就是如此。

10.2 内容摘选

经济学家看似终生歌颂竞争市场,以充分被证证明,企业通常试图避免竞争。 美国执行反托拉斯与竞争政策机构的存在是为了防止通过合并实现市场垄断,从而增加企业间的竞争,但是企业避免竞争的问题,并不是这样就结束了。企业不必真的合并,也可以规避竞争,例如协议同时进行涨价。

企业反托拉斯的其中一项任务,是定义市场上的竞争程度,然后判定是否为充分竞争。 衡量竞争程度最简单的方式是四大企业集中度,做法是将该产业前四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简称市占率)加总起来,四大企业集中度较高,表示竞争是有限的。 赫芬达尔-赫希指数(或称赫氏指数)是一个更精确的竞争程度衡量指标。这个公式考虑每家企业的市占率,先算出每家企业的营收占市场总营收的百分比,然后把每家企业市占率的平方加总起来。指数低表示市场竞争程度高,反之亦然。

政府不仅有权力阻止或限制企业合并,还可以分拆垄断者的大公司。 价格垄断的卡特尔组织,是由同一市场的一群企业组成的,彼此协议共同设定产出水平和价格。如同跨国犯罪一样,很难说谁有权起诉卡特尔组织。除了形成卡特尔组织外,潜在竞争者也可能形成种种限制性的商业惯例。

独家交易,就是当制造商要求经销商只能卖自己的产品,而不能卖竞争者的产品。如果其目的是鼓励竞争,那么这种交易是合法的。但如果制造商太强势,这类独家交易可能会遏制其他制造商的竞争,而且可能会被判违法。 搭售或捆绑销售,是指顾客只有在买了某个产品时,才能买另一个产品。这可能是合法的,例如球队的季赛联票或是绑售的软件包,但如果类似产品不能单独购买,那就可能违法了。 掠夺性定价,是指既有厂商大幅削减价格,幅度够低且时间够长,把新的竞争者赶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以达到独占水平。实际中很难定义掠夺性定价与传统的激烈价格竞争之间的界限。

关于违反竞争行为的规定,总有一些灰色地带。政府干预可鼓励更多竞争,但政府干预的范围不断引发争论。 大多数人赞成强力执行反托拉斯法,并且相信政府会监督妨碍竞争的大企业。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对市场竞争的支持度则不明确,例如美国对国家邮政服务公司作为独占企业的态度。

11. 最佳的管制法就是解除管制【全书 11/36,微观经济学部分 11/18】
11.1 概述

最佳的管制法就是解除管制。 管制与解除管制:若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管制手段也可以运作得很好。

11.2 内容摘选

市场竞争在公用事业中不易运作,为什么?试想一下,一个城市有四家自来水公司,城里每栋建筑底下有四组水管,因为每家公司各有一组。

这些被管制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必须依赖某种网络建设,兴建整体网络的成本是较高的,而经验的成本通常是很低的。 如果放任大企业不管,往往会发展会变成垄断,即使有少数几家,最终也会导致独占的,这种情况就是“自然垄断”。 管制这类产业,最常见的方法是成本加成管制法:精算过公司的生产成本后,允许一个较低的获利水平(通常以一般企业在竞争市场可赚到的利润为依据),且锁定价格以便能获取该水平的利润。 成本加成管制的替代方案,是价格上限管制法。在这个制度下,管制着也就是政府设定一个价格,让被管制的厂商在未来几年可以以此收费。

但是当管制者开始以为他们的使命是保护产业利润及其员工,而不是保护市场竞争和消费者,任何的管制法都会变成“管制俘虏”的危险。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最佳的管制法就是解除管制。美国20世纪70年代解除管制的大型试验,让消费者的选择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解除管制也是一种权衡取舍,当产业放开竞争时,原本受到人为保护的劳动力市场也会面临竞争压力,某些人的薪资会下降。 即使是在需要某种程度管制的情况下,被管制的产业也可以切割成几部分,留给市场竞争力量运作。

市场竞争的力量可以鼓励创新与提高效率,并惠及消费者。所以与其采取极端赞成或反对管制的封闭态度,更明智的做法应该是见招拆招。 如果政府单单实施管制手段,市场通常会运作得很差;当管制手段也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时,它反而可能运作得更好。

12. 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全书 12/36,微观经济学部分 12/18】
12.1 概述

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 负外部性与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已经从命令与控制转变为市场导向的激励设计。

12.2 内容摘选

环保人士有时会把自由市场视为环境的敌人,其实自由市场并不是环境的最大敌人。相较于高收入、市场导向的国家,低收入、市场机制差的国家通常环境问题更严重。

经济学概念“外部性”,指在直接的买家与卖家之外,有第三方直接受到这笔交易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或负面的。你喜欢音乐时,邻居放音乐对你说是享受,否则就是灾难。 污染是负外部性最重要的例子。在不受约束的市场交易中,厂商只注意生产商品的私人成本,至于社会成本,是不用支付的生产成本,因此厂商不会将其纳入考虑范围。 在不受约束的市场交易中,厂商只注意生产商品的私人成本,至于社会成本,是不用支付的生产成本,因此厂商不会将其纳入考虑范围。

“命令与控制”是经济学家专指这类管制政策的用词,它规定了可合法排放污染的最大量。命令与控制的环保规章仍有一些显著缺点。其中之一就是,管制者可能会开始考虑产业利益,这是任何管制制度都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命令与控制的管制标准通常是无弹性的,甚至明确规定必须使用什么技术来减少何种污染,也不会奖励一开始就避免污染或把污染减少至法定标准以下的创新做法。

命令与控制管制法的替代方案,遵循了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大方向。这些政策试图以市场激励来运作,而非命令厂商采取某种行动。激励的集中措施包括:1. 对生产者每单位的污染征污染税或污染费;2. 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包括“可交易的许可”制度 和 以财产权做激励。

必须声明零污染不是一个实际或有用的政策目标,零污染意味着关闭大部分产业和停止大多数经济活动。 所有的政策选择,无论是命令与控制还是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都需要允许存在一些污染。 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也不够理性。合理的政策目标是平衡生产效益与污染成本,换言之,让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彼此平衡。

13.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全书 13/36,微观经济学部分 13/18】
13.1 概述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正外部性与技术:即使有法律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拿到它所创造价值的 30% 到 40%。

13.2 内容摘选

自由市场只能产生极少数的科研研究与创新,因为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企业推动创新会产生研发费用,但是无法保证增加收入。因此,它的净利润仍然比竞争者低,而且仍然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者从研发投资中得到大部分经济利益的能力,经济学家称之为“专属性”。

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出的四种形式:

  1. 专利:由政府授权,于特定时间、有限期限内,独家制造、销售或使用一项发明的法律权利;
  2. 商标:表明商品来源并帮助卖家建立商誉的字词、名称或符号;
  3. 著作权:以法律保护原创作品,为获得作者同意,别人不能复制或使用;
  4. 商业机密:指配方、过程、装置或信息项目给予企业凌驾于竞争者的优势,他们不是常人所知或容易发现的,企业会用合理的努力来保守机密。

即使有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业机密等法律的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用到它所创造价值的 30% 到 40%,其它机制则会落入消费者或其它厂商口袋。

鼓励创新的方式:1. 以奖金直接资助大学、私人研究机构和企业科学研究;2. 提供企业研发支出的税负减免。

专利是用来预防竞争的,但对其它想进入市场的竞争者而言,这些专利可能会变成巨大(有时是永远的)障碍,并且阻碍额外的创新。 从帮助创新的立场来看,著作权保护期限也可能毫无理由地被延长。 专业丛林在某些产业仍然是个问题,尤其是在制药与复杂电子等高科技产业,他们的产品可能要依赖很多的专利。还要考虑的是,新的创新经常建立在旧的创新上。 经济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讨好创新者,而是要鼓励稳定持续的创新,以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平。

14.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全书 14/36,微观经济学部分 14/18】
14.1 概述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顺着每个人自利的本性,将无法创造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必须征税来建设。

14.2 内容摘选

我们每天都会用到一些公共物品,但很难设想要从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私人企业那里购买,典型的例子有国防、基础研发、道路、警察和消防局。这些项目都归类在经济学家所说的“公共物”中。 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特性:它们是非竞争性与非排他。非竞争性是指商品本身不会因为更多人使用而变少。。非排他性是指卖家无法排除那些没付钱也能使用商品的人。

“公共物品”它不是指由政府提供的有益的每样东西。把某个东西归类为非公共物品,不表示它就没有公共政策面的经济性争议。 公共物品也并非完全是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的,但它们已经接近这两个特性,使得私人市场很难提供。如:公共保健方案(例如疫苗接种)是非竞争性的,良好的道路系统为社会提供各种效益,科学研究(事实上,通常是创意)是非竞争性的,教育的很多好处不只是针对受教育者。

当某些人从公共物品中受益,却没有付出相对合理的成本时,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作“搭便车”。若你要人们为道路付费,就像为食品杂货付费一样,想象一下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搭便车的问题在经济分析上非常重要。大部分时候,经济学主张生产者与消费者顺着自利的本性,就能为社会提供很多效益。但公共物品,如果每个人都顺着狭隘的自利本性,结果将更糟。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如果你不为公共物品纳税,你就要坐牢,这些利益与成本是隐性社会契约的一部分。 如果社会成员不用某种方式合力提供公共物品(经由政治或社会机制),则大家都会蒙受损失。

15. 社会福利计划是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全书 15/36,微观经济学部分 15/18】
15.1 概述

社会福利计划是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贫穷与福利计划:社会保障网不应是令人难以起身的吊床,而应能缓冲你掉落下来时的力道,并让你再弹上去。

15.2 内容摘选

市场可以轻易地为某些人创造高收入,而让其他人处于贫穷状态。

奥珊斯基对贫穷的定义,是先确定给所有家庭成员提供基本饮食要花多少钱(采用此数据的优点在于,它会根据家庭规模自动调整)。随后,奥珊斯基主张食物支出应该约占家庭预算的1/3。

衡量贫穷的任何方式,都容易遭受一连串的质疑。 奥珊斯基设立的贫穷线,每年都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义“收入”。

帮助穷人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你思考贫穷问题时,上述这句话包含了重大的真相与巨大的困境。很明显,让人自给自足比让他产生依赖心更好,但是,在立即给人们帮助与帮他们学习自助之间有一种矛盾:当你教人钓鱼时,他想要吃的是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需要给他鱼吃,是等他学成之后,才停止给鱼吗?是否会有这个人拿走了鱼,却不学技术的潜在风险? 尝试帮助这些低收入者的每个方法,都会遇到这个敏感问题。

如何解决贫穷陷阱? 其一是逐步淘汰新近就业家庭的福利。 另一项政策是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当低收入家庭赚钱时,给其额外的收入,以抵消政府撤回的其他福利。 另一种方式是提供实物的帮助,意即以某种非现金的服务来支持,医疗补助保险与食物券都属此类。这种方法经常受到政界的欢迎,因为它们似乎意味着穷人不会轻率地使用公共援助。

大多数对穷人的协助计划都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最终的目标应该不只是分配金钱,让人们有高于贫穷线的收入,而是帮助人们发展他们需要的技能,让他们在不断变动与成长的社会里谋生。

16. 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全书 16/36,微观经济学部分 16/18】
16.1 概述

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收入不均:根据研究估计,收入不均的扩大,约有两成是由全球化对工资造成的压力导致的。

16.2 内容摘选

贫穷与收入不均的主题经常纠缠在一起,但它们完全是两回事。贫穷是指收入低于某个水平。收入不均是指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间的差距。 贫穷率下降时,很有可能社会贫富不均的程度便会加剧。 贫穷让人们没有能力负担基本的生活必需消费,收入不均更多的是影响人们对公平性的感受。在一个公平的社会,报酬和不平等不应该受到出生、家庭背景甚或运气的摆布,而应该与人们的努力和技能有合理的因果关系。

描述整体收入分配状况的标准方法是把收入分配分成5等份、10等份甚至100等份,然后算出每一等份的人的收入占整体收入的比重。 收入不均,应该成为公共政策议题吗?某种程度的收入不均其实是不可避免的。较好的问题可能是:目前收入不均的程度合理吗?

处理收入不均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是观察收入分配的流动性。 什么公共政策可以减少收入不均?一个显而易见的办法,是对高收入的人课征重税。 无论用什么形式,把更多的金钱分配给穷人都会减少收入不均,但如同我们在前面的章节讨论的,这类政策必须小心设计,才能维持就业动机。 重新分配可能也无法解决收入不均扩大的社会根本问题,例如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一样。

用于减少收入不均的政府预算,不一定要直接付现金给贫穷家庭。可采取扩大公立学校或学校午餐计划预算的形式。 比起担心收入不均逐年恶化的烦恼,我们更应该担忧的是穷人每天面对的生活条件,而不是富人的高收入。

17.  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全书 17/36,微观经济学部分 17/18】
17.1 概述

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信息不完全与保险:信息不完全造成了保险市场难以解决的失衡问题。

17.2 内容摘选

由于信息不完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就会来搅局。 市场上有各种试图减少信息不完全的方法。 政府介入与制定信息披露的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机制能让市场顺利运作,然而信息不完全造成了保险市场难以解决的失衡问题。

保险市场包括个人保险(例如健康保险、汽车保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和社会保险(例如社保退休金、失业保险、职业灾害补偿、灾难救济)。保险提供者必须估计买家出事后要求赔偿的风险,但是,关于谁会遭遇什么事的信息相当不完全,因此保险市场可能面临危机。 保险市场隐含着一个基本规则:平均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投入保险的钱,必须非常接近他在这段时期拿到的保险金。

无论保险公司多么仔细地收集信息,发生意外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因此,会出现几个问题。 第一个主要问题叫作道德风险,意思是拥有保险会使人不太会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或阻止坏事发生。 另一个重大议题是逆选择:特别可能遭遇坏事的人更可能购买保险,而风险很低的人不太可能会购买。 保险方案中有各种方式来解决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排除条款、部分负担和共同保险可以把一些财务风险转回客户身上,而且可以鼓励客户尽量减少有道德风险的行为。 为了降低风险,保险公司可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取得更多的客户。客户越多,越有可能使低风险的客户保持在一个良好比例,以抵消高风险族群的影响。

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健康保险市场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完全问题,多由国家控制的医疗体系来处理。 这些国家以各种方式建立整体计划,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现象,那就是医疗领域中信息不完全的问题很严重,以致自由市场无力解决。

信息不完全的难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没有哪个国家对医疗系统完全满意,也没有人找到神奇的方法与制度架构,可以在扩大承保范围的同时,遏制医疗成本的上升。

18. 谁能监督代理人?【全书 18/36,微观经济学部分 18/18】
18.1 概述

谁能监督代理人? 公司与政府治理:最不信任公司治理的人,最有可能相信政府可以监督公司。

18.2 内容摘选

有些人信任企业,但不信任政府;有些人信任政治领袖,但不信任民营企业。经济学家则对谁都不信任。 在代理人问题中,委托人这一方想激励对方,也就是让代理人以某种方式尽力工作。 代理人问题通常涉及信息不完全,委托人很难知道代理人是否努力(或有效率地)工作,或是依委托人的最佳利益来做事。

如果个别委托人缺乏控制代理人的力量,那么代理人将缺乏动力完成有利于委托人的事。 上市公司依法必须被审计,且必须公布财务信息。 监督高级主管的另一个可能是外部的重要投资人,例如持有大批股票的共同基金或退休基金。 在现代金融市场,给投资人操作建议的股票分析师、放款给企业的银行、财经媒体记者,这群人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评估公司的健康状况,也有力量来监督高级主管。

股票期权一度被用来激励高级主管认真为股东利益打拼,它的概念是,如果高级主管拥有很多股票,他们就会更有意愿提高股价。

把话题转移到政府治理。最不信任公司治理的人,反而最有可能相信政府可以监督公司去履行企业责任。但经济学家指出,公司和政府都会出现类似的治理问题。 不论何种规模的选举,胜败差距都是以几百、几千甚至数百万票来衡量的,一个理性的选民知道自己的一票不可能造成差异,因此很多人不关注选情或投票。

为拉升投票率,常见的方案包括延长投票时间、将选举日定在周末,以及放宽缺席投票的规定。 如果大多数人都不表露心声,有谁会呢?答案是特殊利益团体。 专项拨款,也称为“政治分肥支出”,是另一个例子。这是对民主的挑战,利益集中在有限的地方,成本却要广摊。 除了投票率低和特殊利益团体的问题,当出现多重选择时,选举结果可能无法反映多数人的偏好。 公共治理的最后一个难处是政府发觉它很难退出。

若因为上述这些问题,就主张抛弃民主政治,当然是过度反应。但是一个务实的经济政策学者需要认清,民主政府不是由一群聪明、热心公益的模范生统治的。 政府是由一群代理人组成的,选民和公民试图引导和控制方向,但不一定会有成效。即使是最有企图心的政府措施,也可能使政局恶化,而不是变好。

微观经济学原理总结

市场是非常有用的制度,社会可以通过市场来分配其稀有资源。市场为有效率的生产、创新、善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以及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提供动力。

市场有时可能会产生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垄断、不完全竞争、负外部性(例如污染、无法支持技术或无法生产公共物品)、贫穷、收入不均、信息不完全,以及管理不善的问题。

政府在处理市场问题时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但它的行动也是不完美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自身更大或另外的问题。

思考经济政策时,你的挑战在于保持务实。要诚实面对市场发生的问题,答案要明确。对政府的作为要实事求是,坦然面对权衡取舍和风险。当你采取这种方法时——无论最后得出什么样的政策结论——你的思考方式就像经济学家了。


19.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全书 19/36,宏观经济学部分 1/18】
19.1 概述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宏观经济学和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19.2 内容摘选

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是总合的、由上而下,它把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大型有机体,内容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胀、贸易差额等。 宏观经济的观点并非只是放大版的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关注商品、劳动力及资本的个别市场,以及垄断、竞争、污染、科技、贫穷、收入不均、保险和治理等议题,但它没有实际的语言来谈论国家的宏观经济问题,例如经济增长和贸易逆差。 微观经济学可以解释为什么商品价格可能上涨,或者为什么公司可能雇用或解雇员工,但它无法掌握宏观经济的议题,例如整个社会的通胀或失业。 此外,微观经济学没有讨论宏观经济政策,例如政府预算、预算赤字或者中央银行影响利率和信用的行为。 事实上,在微观经济学中出现的个人理性行为,当团体中的每个人都这么做的时候,有可能导致出乎意料的结果:比如听音乐会,每个人的都为了更好的体验都出于微观经济、个人观点的理性行为站起来后,最后宏观经济的结果是,没有人能得到比原来更好的观赏体验。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这个架构有助于构建宏观经济分析,并使我们能够分析经济增长、失业、通胀和贸易差额之间的取舍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信用以及社会上借款与放款的数量。

GDP的定义是:一个经济体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经济学家通常会关注人均GDP,也就是每人的GDP。这是粗略估计某特定时间和地区生活水平的方式。 下一个重要的估算项目叫作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它是经过通胀调整后的GDP。通胀的调整,对短期比较很重要,对长期比较更是不可或缺。

GDP只包括成品,不包括投入制造这些商品的中间产品,例如投入制造汽车的钢材、投入制造椅子的木材等。此外,所有权的移转也不会显示在GDP上。

人均GDP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它们有更个人化的消费,不只是我们想到的奢侈品,还包括医疗和教育等服务。人均GDP较高的社会,通常也有较干净的空气和水,还有较高程度的个人安全。 睿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曾经说过:“如果你必须追求某样东西,那实际国民收入最大化是个不错的选择。”

GDP呈现明显且持续的下滑,就叫作经济衰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GDP持续下滑六个月就是持续性衰退。 根据GDP的表现,用一句话来总结美国的宏观经济,那就是长期趋势向上,但这个趋势有时会被短期的负增长干扰,通常每十年内会有一两次。在经济环境中,政策目标应该是阻止或控制经济衰退,同时要奠定长期增长的基础。

20. 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全书 20/36,宏观经济学部分 2/18】
20.1 概述

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

20.2 内容摘选

经济增长会随着时间产生复利效果。年增长率的若干差距,会在一代或两代人后造成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8%的经济增长率就长期而言是上限了。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成长最快速的时期,以及中国最近数十年的增长率。

虽然年增长率看起来只有几个百分点的微小差异,但对未来会有巨大影响。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东西。 若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在起步时落后于其他国家,它能赶得上来吗?当然可以,前提是它能维持一段时间的高增长率。 国民收入低的这些国家,并不是因为全球化才变穷,而是因为和全世界其他地区几乎完全脱节。事实上,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曾经对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摆脱贫穷有莫大的帮助。

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每一工时的产出增加,或是每位员工的产出增加。 生产力增长的三大驱动因素是:实物资本增加(意即有更多的资本设备让员工使用)、更多的人力资本(意即员工有更多的经验或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技术(意即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这三个因素会一起运作。 而生产力的标准算法是先计算每位员工增加的教育和经验,以及每位员工增加的实物资本设备。上述两个因素无法解 释的其余经济增长,则归因于技术改善,“技术”是一个广义术语,指的是可以改变产品的各种创新。

在分析美国等经济体的增长原因时,经济学家发现,大约1/4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用人力资本增加来解释,例如更多的教育与经验。另外1/4可以用实物资本增加来解释,即更多可用的机器及工厂。约有1/2是因为新技术。 如果你用类似方法分析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原因,你会发现其教育程度和实物资本呈现快速更新,即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来自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较少来自新技术。

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全书 21/36,宏观经济学部分 3/18】
21.1 概述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失业:劳动需求量下降,才会导致失业。

21.2 内容摘选

失业是什么?美国官方的失业率由劳工统计局计算,每月调查并记录有多少人没有工作且正在找工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则被归为“非劳动力”。 经济学家认为,某人愿意以符合他的技能和经验水平的薪资行情来工作,但无法找到工作,才能算失业。根据这个观点,失业是指薪资因某个理由僵固在均衡点上方,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对大多数员工而言,一段时期内的工资是相当固定的,也就是说,你的薪水在公司生意差和生意好的月份是一样多的。大部分员工偏好这种模式:如果公司生意好,他们不会被立即加薪,但如果生意差,他们也不会有立刻降薪的风险。公司也倾向于不削减工资,因为怕影响员工士气,尤其是绩效优良的员工的士气。如果公司调降工资,顶尖员工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在别的地方找到工作。 因此,当经济衰退且劳动需求下降时,公司宁可不削减工资,而是选择停止雇用或遣散现有员工。

失业为什么不好?失业的代价是什么? 就个人角度来看,失业会伤害没工作的人。个人的损失不单是没有收入而已,远甚于此。失业会带来社会问题,从家庭的沉重压力到健康变差,甚至引起社会犯罪。 从社会层面来看,失业会缩减国家经济规模。人们失业时,国家便失去了这些劳动人口的潜在产出。

经济学家把失业分成两类: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来自动态衰退以及员工就业与产业的变动。自然失业是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必然产物,即使是在经济景气时,自然失业也无可避免。 “周期”是指经济从谷底到峰顶的经济周期。在经济衰退期间,很多企业无法达成它们的业绩目标。绝大多数企业为了保 住原本的业务,不会选择削减工资,而是以减少雇用或降低劳动力需求来应对。减少周期性失业的常见政策,是提高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对抗经济衰退,使企业有更大的动力雇用员工。 政府有两个主要工具可鼓励支出一个工具是财政政策,利用减税来鼓励家庭和企业花钱,或是增加政府的直接支出。另一个工具是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利率,鼓励贷款买车或买房,以促使相关厂商雇用更多人。 当经济遭逢严重冲击时(例如20世纪70年代油价飙升,或是90年代末期网络股崩盘,或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这些政策工具都无法真正解决难题,充其量只能减缓冲击。

劳动力市场的议题不只是工作机会,还包括如何拥有好工作和合理的薪资。劳动力市场往往会随着时间把工资推向潜在的生产力水平。 长期而言,工资增加的基础在于提升员工的平均生产力,亦即更好的教育投资、更好的实物资本设备投资,以及发明并采用新技术。 一个国家若能把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能达成使劳工工作好且薪资佳的理想目标。

22.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全书 22/36,宏观经济学部分 4/18】
22.1 概述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优于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22.2 内容摘选

通货膨胀会侵蚀薪水可以买到的东西。在市场经济的任一时间点,有些价格会上升,有些则会下降。但在通胀的情况下,很多必需品(例如汽油和食物)的价格会同时飙涨,多数家庭必须做出周期调整来应对。

通货膨胀,是指任一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全面上升的现象。

通货膨胀有各种不同的衡量方式,取决于篮子里所选取的商品。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根据消费者支出调查(非常详细地调查家庭实际购买的东西)计算而得。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根据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例如钢材、石油及其他原料或设备)来计算的。 批发价格指数(WPI),观察的是零售商支付的批发价格。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则包括GDP的每个项目。 GDP不只包括消费,还包括投资、政府支出与出口,然后减去进口。

通货膨胀为什么不好?现实世界里,通货膨胀不是均匀分配的,且不容易预知,因此会有某些团体受益,并把成本转嫁给别人。 应对通胀而自动调整的过程称作“物价指数连动”。如果你的房子是利率可调的抵押贷款,那么利息就会随着通胀上下变动。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因为企业会发现其生产力的长期增长将出现困难。一个月内的通胀率达到20%,甚至40%以上,称作恶性通胀。

为了充分了解对抗通胀的政策工具,我们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虽然较高的通胀率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但都和整个社会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有关。因此,对抗通胀的政策工具都会涉及抑制整体需求,使追逐商品的钱变少。 对抗通胀的政策从来都不受欢迎,政府抑制需求的方法可能包括增税、削减政府支出、提高利率以抑制借贷。

年通胀率3%~5%对经济其实没有多大影响。 高收入国家的普遍目标,是把通胀率稳定维持在2%左右。这样的通胀率够低,可提供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基础,同时也有一点缓冲作用,可避免通货紧缩的风险。

23.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全书 23/36,宏观经济学部分 5/18】
23.1 概述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贸易差额: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23.2 内容摘选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是贸易逆差。从这个概念经济学家称之为“商品贸易差额”。 经常账户余额是单一统计值,可描绘一个国家贸易余额最全面的轮廓。该数据包括商品贸易,还包括国际服务、国际投资及所谓的“单边移转”。单边移转是没有购买商品或服务却送出的款项,例如对外援助。 经常账户余额的四个类别概况如下:商品、服务、国际投资收入、单边转移。

要了解经常账户余额的类别,你可以这样想:在贸易余额中,顺差代表金钱流入该国,而逆差代表金钱流出该国。当流出金额等于流入金额时,经常账户余额(也就是贸易差额)等于零。

金钱流到海外,且不以商品或服务的形式回来,表示它是以金融投资的形式流回美国。 对经济学家来说,贸易逆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从国外借钱,而且有国外的投资流入。同理,贸易顺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借钱给国外,且有对外投资的流出。 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谈的不是商品的流向,对大部分经济学家来说,贸易失衡甚至和商品流向无关。 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如何把金钱的流向置入宏观经济的整体脉络?经济学家使用一个称作恒等式的工具,它在宏观经济的很多情况中都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始于一个基本概念:金融资本的总供给量必须等于金融资本的总需求量。

金融资本供给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资金的储蓄加上国外资金的流入。金融资本需求也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实物资本的投资需求和政府借款。 因此,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告诉我们,美国宏观经济有两大资金来源,且必须等于另外两大资金需求。根据这个观点,贸易逆差是一个额外的资金来源,这笔钱流入美国后,由企业或美国政府借走。 根据定义,金融资本供给量必须等于需求量,所以,这个方程式的一个要素变动,必定会导致其他要素连动。

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显示,给政府的额外资金可能有三个来源:可能是政府借更多的钱,而国内企业可得到民间投资的资金变少;也可能是政府多借钱,而人民增加了储蓄;或是美国政府增加举债,而有更多的资金从其他国家流入。

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借款后的挑战都是如何运用这笔借来的资金,使其产生充分的效益或回报以偿还贷款。 贸易逆差不一定是由预算赤字引起。 若贸易逆差本质上属于宏观经济(如果它和国民储蓄率、国民投资率、政府预算赤字等有关),那么你常听到的很多有关贸易逆差的论点都是错的。

保护主义(限制从国外进口商品)也不能解决贸易逆差的问题。若国民储蓄与投资之间有大缺口,将出现贸易失衡。 贸易逆差并非取决于较高的贸易程度,或是对世界经济有较大的开放性。 说双边贸易逆差,例如美国对其他国家(中国或日本)的贸易逆差。双边贸易逆差在宏观经济中并不重要。根据经济条件,理论上,美国应该会对某些国家有贸易顺差,而对其他国家有贸易逆差。在经济层面上,我们没有理由对每个国家都争取贸易平衡。

高收入国家通常有贸易顺差,因而会对低收入国家有净投资。

24.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全书 24/36,宏观经济学部分 6/18】
24.1 概述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整体经济来说,总供给量必须等于总需求量。

24.2 内容摘选

制定经济政策时,同时追求四个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可能会引起混乱。 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必须自问,是否有可能同时达成这四个目标,或者必须在这些目标中做取舍。 为此,我们需要一个有组织的架构来思考这个问题。最常见的基本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总供给是宏观经济中所有产品的总供给,它受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限制。 潜在GDP的定义是,当所有的资源或人力都被充分运用或就业时,社会所能生产的东西。 就潜在GDP而言,周期性失业会是零,其余部分可以用自然失业率来解释。潜在GDP也称为“充分就业GDP”,表示工人和机器都被充分运用。

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求。总需求定义为由五个要素构成,那就是C+I+G+X-M,我们用它们来决定 GDP,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对整体经济来说,总供给量必须等于总需求量,但关于这些因素如何互动,各家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个理论认为总供给驱动总需求,另一派则认为恰好相反。

萨伊定律主张“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 宏观经济意义上的供应价值,必定在社会某处创造了等值的收入及需求。支持萨伊定律的现代经济学家,称为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萨伊定律及新古典学派经济学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经济衰退。

相对于萨伊定律,另一个理论是凯恩斯法则,主张“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 经济衰退是因为整个社会缺乏需求,以致厂商没有足够的动力生产。因此,凯恩斯认为,更大的总需求才能让社会摆脱经济衰退。 凯恩斯法则的主要挑战是什么?社会在任何时间点能生产的商品数量确实面临限制,这取决于劳动力数量、实物资本、可获取的技术,以及结合这些生产因素的市场结构与经济制度,而这些限制也不会仅因为政府想增加总需求而消失。

在看重总供给的萨伊定律和看重总需求的凯恩斯法则之间,有一个看似可行的、务实的折中方案:凯恩斯理论强调总需求的重要性,它和短期政策更有关联;而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总供给的重要性,对长期经济更重要。

总需求对短期经济是比较重要的,而总供给对长期经济比较重要。 经济增长有快也有慢,还有衰退、失业、通胀以及贸易失衡等种种状况。 正因如此,宏观经济学在政策实施上极具挑战性。

25.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全书 25/36,宏观经济学部分 7/18】
25.1 概述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失业与通胀之间的取舍:失业率与通胀率,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的取舍关系。

25.2 内容摘选

总需求低于潜在GDP时,经济很可能衰退且劳工失业,但至少不会遭遇通胀。另一方面,当总需求开始增加,超 出潜在GDP时,经济很可能处于低失业但高通胀的状态。 当然,也有完美的妥协情况,我们称之为金发女孩经济:不过热、不过冷、刚刚好的状态,即潜在GDP的总需求恰好与总供给相匹配。

考虑到现实世界中经济的复杂性,我们预期会经历高失业低通胀的时期,也会经历低失业高通胀的时期。这样的取舍关系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问题之一,称作菲利普斯曲线。 他发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关系可以用数学方式描绘成一条曲线,坐标图的横轴是失业率,纵轴是通胀率,曲线本身从左上向右下倾斜。换句话说,这条曲线显示,经济倾向于从高通胀低失业移动到低通胀高失业,并且往返移动。 菲利普斯曲线预测的是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取舍关系。

弗里德曼的思想重点归纳为:长期而言,经济总会恢复到潜在GDP及自然失业率状态。弗里德曼有力地论证了失业率与通胀率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的取舍关系,只会有自然失业率,而唯一的问题是通胀率是高还是低。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它可以持续一个或数个经济周期,但是长期来看,经济周期与周期性失业起起伏伏,只有根本的自然失业率持续存在,而伴随着自然失业率的是变动的通胀率。

我们所强调的短期与长期差异,反映了宏观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支持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的经济学家,倾向于更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而支持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的经济学家,更倾向于注重长期。 凯恩斯派较倾向强调政府能如何帮助失业者,例如协助其找工作、再培训,或是暂时支持失业保险与健康保险等计划。相反,新古典经济学派可能主张弃用或重新拟定会妨碍企业增加雇用劳工、限制企业营业时间,以及其他可能阻碍厂商扩大经营的规定。 凯恩斯派与新古典经济学派都认为他们的主张能改善长期经济增长。新古典派经济学家强调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伴随着低通胀率,如何创造一个经济环境,让企业可以聚焦于创新和投资。凯恩斯派则强调,经济衰退期往往是失业率高且实物资本投资低的时期。经济衰退不仅代表短期的经济损失,无法获取经验的工人、不能增加实物资本投资的企业,也将在长期经济增长中落后于人。

针对长期增长与短期衰退对抗的议题,描述了宏观经济学家的双重做法:从短期观点而言,我认为凯恩斯派的主张是好东西,确实比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任何论点都好。从非常长期的观点而言,最适合用新古典主义的架构来研究,不必分心去注意凯恩斯派的主张。而从5~10年的观点而言,我们必须尽可能整合,找出一个可行的混合模型。 经济学界目前持续探索介于凯恩斯与新古典之间的“混合模型”。因此,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应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

26. 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全书 26/36,宏观经济学部分 8/18】
26.1 概述

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财政政策和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用来概括政府的租税与支出政策的一个专有名词。

26.2 内容摘选

尽管现实世界的经济有短期波动与长期发展,宏观经济政策仍试图将经济导上正轨,达成四个主要的总体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是经济学家用来概括政府的征税与支出政策的专有名词。虽然政府预算每年略有不同,但有些长期模式是可判读的。

财政政策,是经济学家用来概括政府的征税与支出政策的专有名词。虽然政府预算每年略有不同,但有些长期模式是可判读的。 从支出面来看,美国联邦政府年度支出的主要类别是国防、养老、医疗(尤其是医疗照顾与医疗补助)以及借款利息,这些项目约占总支出的2/3。。“其他项目”则包括农业、济贫计划、联邦政府员工退休福利、国际支出、太空科学、能源、自然资源、商业、住宅、社区发展、运输、教育培训、退伍军人福利、执法、政府运作费用(例如薪水与计算机)。

至于征税方面,联邦政府税收的主要类别是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薪资税(用于社保退休金与医保)、消费税(来自汽油和烟酒),这些项目占总税收的95%。以2009年为例,联邦政府税收有43.5%是来自个人所得税,6.6%是企业 所得税,42.3%是用于社保退休金与医保的薪资税,3%是消费税,1%是遗产税与赠与税,剩下的则由较小的税目组成,例如关税与杂费。

政府预算中,每年的税收并不需要与支出完全一致。如果政府的支出超过它的税收,就会有赤字;若政府的税收超过它的支出,就会有盈余。

当政府的支出超过税收时,要去哪里筹钱?答案是发行债券。你可能还记得,债券是一种金融工具,它有某个面额以及在特定时期内承诺支付的利率。假设预算赤字是5000亿美元,联邦政府就会发行5000亿美元的债券来填补缺口,然后再偿还。

政府预算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主要目标:

  1. 宏观经济目标是经济增长,它受到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等长期投资因素的影响。政府借款与储蓄会与实物资本投资相关,它是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的一部分。这个恒等式说明,对整体经济而言,国内储蓄与外资流入(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对立面)的资金供给量,必须等于实物资本投资与美国政府预算赤字融资的资金需求量。
  2. 财政政策如何解决失业问题(无论是周期性失业还是自然失业)?应重新设计特定的、会影响雇用的税负以及帮助失业民众的支出计划,以降低自然失业率。另一方面,周期性失业与经济衰退有关,适当的财政政策可以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以提升总需求,至少抑制周期性失业造成的失业增加。
  3. 如何降低通胀?记住,通胀是由过多的金钱追逐太少的商品导致的,此时总需求已经高于潜在GDP,因此整个消费价格都上升了。此时,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降低总需求,这两种手段都会把钱抽出来,以避免通胀。
  4. 国际收支平衡。财政政策怎么会影响贸易余额呢?高额的政府借款是和大规模贸易逆差有关的。无论是增加民间投资还是减少政府借贷,只要提高国民储蓄,就能让整个社会不那么依赖外资。
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全书 27/36,宏观经济学部分 9/18】
27.1 概述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

27.2 内容摘选

探讨宏观经济问题有两种时间范围:凯恩斯学派属于短期架构,而新古典学派则属于长期架构。本章将着重讨论短期、几年内的财政政策,通常是指从一次经济衰退结束到下一次经济衰退开始。

总需求=C+I+G+X-M,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在这个方程式中,有三个因素特别容易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政府支出,消费和投资也会受到租税政策的显著影响。减税可以刺激消费与投资,增税则会减弱它们。因此,财政政策有能力使总需求移动。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或称作“宽松”的财政政策扩张性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两者都会使更多的钱流入社会。反之,用来降低总需求的政策,称作“收缩性”政策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增税或减少支出的政策属于收缩性财政政策,会降低社会的购买力。这种财政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平衡经济衰退和扩张。

是否该调节支出或税收来影响需求,这个决策取决于当下的特定条件以及政治优先次序。重点在于提高总需求,使经济往某个方向移动。 如果不是要对抗失业,而是要对抗通胀,就需要一个紧缩的财政政策来降低总需求。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可以用两种方式实施:自发性或权衡性。自发性稳定机制是指政府的财政政策在不需要动用法律的情况下,当经济衰退时自动刺激总需求,当经济扩张时自动抑制总需求。

为什么许多经济学家都怀疑权衡性财政政策? 首先,它有时机的问题。自发性稳定机制内建于支出计划与税制中,因此它在经济衰退或复苏出现时可以实时反应。相反,权衡性财政政策要到问题发生时才制定,到那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权衡性财政政策的第二个困难是,它会引起不受欢迎的副作用。 权衡性财政政策的第三个困难,在于政治的本质。自从经济大萧条和凯恩斯的著作问世以来,很多经济政策制定者都要求政府制定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亦即在经济差时花钱,在经济好时节俭。 第四个顾虑(适用于权衡性与自发性反经济周期政策)是,这些措施有点像得了重感冒服用阿司匹林:它麻痹人的神经,让人觉得舒服些,但它其实并没有直接治疗潜在的感染。

中央银行决定升息或降息,提供了短期管理总需求的替代方案。降息有助于刺激总需求,升息则会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与自发性财政稳定机制已足以解决大部分的短期问题,而权衡性财政政策应该留给特殊或长期情况使用。

到底是要通过租税面还是支出面来实施财政政策,这个问题通常要看党派立场。保守派通常倾向于采取减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削减支出的收缩性财政政策。自由派则偏好采取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增税的收缩性财政政策。 反经济周期财政政策的理论,在这场争论中并不偏袒任何一方。因此,当经济学家对如何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意见不一致时,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党派立场不同。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是帮你厘清政治抉择的范围,并在抉择中做取舍,而政治抉择这件事本身仍得由你来判断。

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全书 28/36,宏观经济学部分 10/18】
28.1 概述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预算赤字与国民储蓄:短期的预算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28.2 内容摘选

本章采取长期的财政政策观点,探讨预算赤字持续维持在高位将会怎样影响一国经济。 政府借款是国民整体储蓄的一部分。 在美国,联邦政府是投资基金的两大需求者之一,另一个是私人企业,想借钱来做实物资本投资。金融资本的两大供给者是私人储蓄和外资流入。因此,如果政府预算赤字增加,以下三件事的某些组合必定会发生:私人储蓄增加,私人投资下降,或外资流入增加。

李嘉图等价定理,当人们注意到政府预算赤字偏高时,便预期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会增税,因此必须增加储蓄。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时间和地方是成立的。他们估计,全世界增加的政府借款,大约有一半被更多的私人储蓄所弥补。但世界银行的研究也显示,这个理论在美国并不成立。每个理论都会偶尔正确,但不表示以后都有效,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不能合理解释美国经济状况。

应对预算赤字增加的另外两种方式,就是减少私人的实物资本投资或扩大贸易失衡。 挤出效应,如果政府借越来越多的钱来管理它的赤字,就会减少民间企业可取得的用于投资的资金。因此,政府借款增 加意味着私人投资减少。相反,政府借款减少就表示企业可取得更多资金用于投资。预算赤字偏高的负面效应,就是挤出私人投资。 挤入效应,政府大量借款会带来贸易逆差。预算赤字与贸易逆差看起来的确是有关联,但它们不会亦步亦趋地并肩同行。预算赤字与贸易逆差同时增加,称作“双赤字”。

长期而言,一直在增长的贸易逆差不是任何经济体可以承受的。 短期内,我们没有理由去担忧预算赤字,尤其是当经济似乎处于潜在GDP以下时。 有人可能会谈到扩张性财政政策要如何实施(减税或增加支出),或是它在特殊经济情况下的效果。从宏观经济观点而言,短期预算赤字(尤其是从自发性稳定机制而来的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政府负债是一个有用的衡量工具,它可以看出长期预算赤字的持续影响。 衡量国债状况的标准做法是,用某一年的政府总负债除以GDP。这个计算使总负债有另一个用处,它和经济规模的比率使我们能逐年做有效的比较。

制定可增加私人储蓄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间接选择。这个方法若行得通,就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私人投资,也可以使经济不过分依赖外国投资。 如果我们进一步采取激励之外的措施呢,比如法律要求的储蓄率?对于这个想法,政治上的保守派与自由派都有支持者。保守派说的是私人退休账户,用它来取代部分或全部的社保退休金和医疗照顾保险。自由派称作自由派家长作风:专制地认定默认选项以鼓励私人储蓄,但你可以选择拒绝。

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全书 29/36,宏观经济学部分 11/18】
29.1 概述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货币银行学:银行实际上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29.2 内容摘选

货币,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价值储存、计账单位。

  1. 交易媒介,是可以拿来交换任何待售商品的某样东西。
  2. 价值储存,货币是可以暂时持有而不会失去有效购买力的物品。
  3. 计账单位,意思是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是用货币来衡量的。 货币的最大优点在于它避免了以物易物,也就是用一个商品或服务来交换另一个东西。

政府统计学家有其定义货币的方式,他们使用一系列的定义,我们称之为M1和M2。 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 M2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储蓄账户大致可定义为银行活期存款,你无法用它直接开支票,但可以用其他方式(例如自动提款机或银行)轻易存取这笔钱。M2货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某些极安全的投资以及小额(低于10万美元)定期存款(CD)。 关键在于,你可以提取并花费M2里的钱,但你需要找到提款机,而且也许有手续费,而M1则可以随手支用。

要注意的是,通货(硬币与钞票)只是货币总供给的一部分。通货只是M1的一半、M2的1/10左右。因此,当你要谈现代社会的货币时,不应只想到钞票与硬币,应该想的是银行账户。

货币是和银行体系纠缠在一起的,要了解货币,我们需要了解银行及银行体系。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银行接受存款且承担放款,所以,它介于存款人和借款人之间。银行从承担放款中得到利息收入,并付利息给存款人以及支付各种营运费用。 如果大量的借款人都拖欠贷款(也许是因为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收入比预期减少),银行就可能会破产。 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中,因经营不善而亏损的银行应该退出市场,就和其他经营不善的企业一样。

银行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想想你从银行贷款中(例如购房或购车时)得到的货币发生了什么事。 首先,你把借来的钱付给某个人,他收到这笔钱,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第二家银行用这笔存款做什么事?它会把这笔钱贷放给其他人。其他人拿到贷款后,在购买东西时会把这笔钱付给某个人,于是这笔钱又会存入另一家银行。 银行体系是放款与存款的一个网络,其中放款形成存款的基础,存款又形成放款的基础,如此往复。这个过程创造了货币,因为如同之前我们讨论的,货币就是银行账户里的钱。因此,当货币一而再,再而三地贷放出去时,社会上就会有更多货币。

银行依法必须持有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 因为货币、银行、贷款、借款密切相关,所以政府会想对货币量与放款量施加一些影响。政策制定得好,将有助于总需求在未来的增长速度与总供给和潜在GDP保持一致。这样,宏观经济就可以保持平衡状态,而且可以接近金发女孩经济状态——在这个世界里,每样东西都恰到好处。但如果银行、放款、借款变得反常,以致总需求下降,跟不上总供给的步调,就可能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

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全书 30/36,宏观经济学部分 12/18】
30.1 概述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美联储主席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30.2 内容摘选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是一个准政府机关,亦即它是在实际上由民间银行拥有的组织里,融入政府派任与法律规范。 美联储(或任何中央银行)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货币政策,这有别于国会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给的扩张或收缩,其目的是助长或抑制总需求。

中央银行有三个传统工具,可在银行与货币的架构内运作:法定准备金、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还有一个因2007~2009年经济衰退而开发的工具,称作量化宽松。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不可贷放出去的存款比率。每家银行都被要求在中央银行储备一些存款,实际上,银行必须把这笔钱存入中央银行。 再贴现率是央行扩大或抑制放款的另一种方式。想象一种情况,银行已经贷出大部分甚至全部可贷资金,恰好接近法定准备金率的边缘,很可能导致银行无法贷款,银行为此互相借钱,如果银行为此向中央银行借钱,所需支付的利率就是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购买或销售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决定买卖特定数量的债券,就能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来看结果,然后决定买卖更多或更少的债券。 货币政策工具的最新方法是量化宽松,它可以用两种方式来操作,其一是美联储可以把钱贷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这些贷款通常是短期贷款。量化宽松的另一个做法,是由美联储购买较长期的证券。

银行是通过放款的网络来创造货币的。当一家银行放款时,这笔钱会被存入另一家银行,因而为另一笔贷款提供了基础,依此类推。这些货币政策工具都行得通,因为它们使银行放款的渴望增加或减少了,或者换个说法,它们让银行的放款能力提高或降低了。

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放款、总需求及利率的。 如果美联储想让货币供给增加,有四个选择: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向银行购买债券,或是购买与借款有关的证券。这些措施都可以称为扩张性(或宽松)货币政策,它们往往能降低利率并促进放款。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它们会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中央银行还扮演银行中的银行角色。银行间交换支票和转移资金款项时,中央银行扮演中间角色。 中央银行也可扮演最后贷款者的角色。也就是说,当金融体系出现重大金融灾难的潜在危险时,中央银行可提供短期放款,以使金融体系不会爆炸或内爆。 中央银行兼具权力与责任,以实施货币政策及稳定金融体系。

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全书 31/36,宏观经济学部分 13/18】
31.1 概述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用来应对金融泡沫,这一点是有争议的。

31.2 内容摘选

当经济衰退来袭时,中央银行是保卫宏观经济的第一线。在经济不景气时,用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朝潜在GDP水平迈进,并降低周期性失业率。因此,经济衰退时的标准做法是中央银行出面降息,即推出扩张性、宽松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降低自然失业率。请记住,周期性失业是经济衰退的症状,自然失业率则取决于动态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会受到工作及雇用方面的影响。 紧缩的货币政策,借由提高利率及降低总需求可对抗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了流通的货币数量,因此也降低了银行的放贷意愿。这表示追逐商品的钱变少,且通胀率变低。 当通胀率出现负数时,称作通货紧缩,意即货币的购买力不但没有随着时间变低,反而随着时间变得更高。货币购买力变高也许听起来不是坏事,但是,当通货紧缩与利率相互作用时,会造成货币政策难以应对的经济衰 退。

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 在通货紧缩引起经济衰退后,货币政策将难以运作。 中央银行无法使名义利率变成负数,因此,即使是最积极的公开市场操作,也无法在通货紧缩期间将实际利率降到零以下。并非每次通货紧缩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历史上甚至出现过通货紧缩与快速增长共存的例子。

中央银行需要提防通货紧缩。事实上,很多央行的目标是让通胀率保持在2%上下而非零,这样可保留一些缓冲空间,以避免可能的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也可以用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本、实物资本与技术投资,它们在市场导向的环境下交互作用。通胀率和利率低且稳定时,最适合提出长期规划来促进投资。中央银行想营造的经济环境,是企业借由更好的生产力与创新来获利,而非借由通胀的把戏或猜测金融市场的波动来获利。

经济学家所说的“泡沫”,当价格上涨不是出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持续上涨时,泡沫就 出现了。泡沫会创造其自身的动能,因为很多人突然购买往往会推高价格,但这种动能无法永远继续下去,当足够多的人认清泡沫无法维持时,价格就会暴跌。 泡沫正在形成时,很难被发现。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对社会来说可能是很难熬的。要使泡沫破裂,需要收缩性货币政策与较高的利率,处理不好就可能引起经济衰退。

自发性与权衡性财政政策的差异,货币政策也有相似的区分:货币政策应该在中央银行权衡下实施,还是应该由特定规则来引导? 权衡性货币政策的问题在于经济是不可预测的。权衡性货币政策也有一些实际面问题,例如时间滞后、过度反应的风险,以及经济学家所说的“推绳子”。 首先,时间滞后问题是指货币政策牵连甚广,中央银行必须能察觉经济情势、召集会议以及采取行动。 第二,过度反应的风险是指相较于货币政策想解决的问题,它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第三,货币政策对收缩经济的效果可能比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好。 最后,政治人物或公民可能对什么是最重要的政策目标,或应该多积极地操作货币政策有不同看法,这种见机行事的弹性让中央银行——再没有别人——有选择的自由。

全世界制定货币政策最常见的方法或许是所谓的“通胀目标化”。21世纪最初10年,全球最主流的趋势是制定中央银行应遵循的具体规则(例如通胀目标化),然后放手让中央银行达成该目标,而不是用民主程序来控制。

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全书 32/36,宏观经济学部分 14/18】
32.1 概述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国际贸易利益: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 而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32.2 内容摘选

国际贸易为什么能为所有参与的国家创造双赢?有几个理由。来自贸易的潜在利益可以分为三大类: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以及动态增益。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都是关于国家之间的贸易,两国有不同的生产力且销售不同的产品。然而,全球贸易有一半以上是在情形类似的国家之间发生的,尤其是全球的高收入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盟国家。

这种相似产品的贸易,对两个国家的经济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个好处是使较小的国家善用规模经济。这种贸易的第二个好处是多样性的利益。相似商品贸易的第三个好处,是使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相似商品贸易的第四个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流动。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我们也知道,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扩大国际贸易的国家与经济增长良好的国家,两者在实证上有很强的相关性。此外,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国际贸易只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的众多因素之一,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教育程度低、投资少、运输与通信基础设施缺乏、贪污腐化、法律不健全的国家,即使扩大国际贸易,也无法挽救一国经济。此外,全球化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但这些好处是产业重新整合,并把当地经济导向全球经济的结果。

衡量国界重要性的一种方式是把国界内(大都会区、州或地区)的贸易与跨国界的贸易做比较。如果国界不重要,那么跨国界的贸易应该与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大致相同。

跨国界的成本仍然是重要的,无论是好是坏,我们尚未接近一个无国界的世界。

基于各种理由,国际贸易在未来很可能持续增长。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国际贸易协议有助于扩展贸易,新技术则促使运输成本降低,且使通信与信息交流的成本变小。

自由贸易的公共话题通常是产品标签的问题,而且紧咬着公平性的概念。公平这个概念,经济学家很难讨论,它经常看起来像是“公平”的,却又暗示着“我不认为我们应该从其他国家进口东西”。

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全书 33/36,宏观经济学部分 15/18】
33.1 概述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33.2 内容摘选

虽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支持自由贸易的力量,但他们也承认自由贸易有可能造成经济混乱或崩溃。因此,经常有政治压力要求限制进口,这些措施一般称作“保护主义”,因为法律限制进口,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于国外竞争。 实施保护主义有几种方式。是对进口采取数量限制,关税是提高进口成本的一种税。 保护主义,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是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的一种方式,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关于产业补贴,或许最著名的论点是保护主义可以使国内工人受益:):进口可能影响国内工人可获得的工作总量,进口可能影响平均薪资水平,进口可能造成产业崩溃、工人失业,进口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工资不均加剧(即使平均工资增加)。 毫无疑问,保护主义是一种补贴手段,有助于留住某些产业的就业机会。然而,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保护主义能增加社会的就业机会。 经济理论也认为国际贸易与国家的整体就业水平无关。 保护主义是对产业的补贴,无疑有助于该产业的工资增加。然而,这并不表示整个社会的工资都会变高。 进口确实会使两国的产业失调,导致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产业失去订单,并且导致出口产业增加产量。 虽然贸易对收入分配不均有些影响,但它不是导致解决收入不均的主因。解决收入不均的问题,有比限制贸易更好的解决方案。

贸易不会拉大全球富国与穷国的收入差距,富国之所以拥有财富,并不是因为它们让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印度部分地区或中国西部地区变得贫穷。 保护主义还有什么其他争议?人们有时会认为新产业,也就是“幼稚产业”需要保护,以使它们不受国外竞争的影响,直到它们建立起足以在全球市场竞争的规模与专业能力。这个论点言之有理,但在实务上,这些幼稚产业通常不会变大变强,反而国家会因为支持它们而蒙受损失。 跨国企业会在其他国家带头减少污染,因为它们会把在欧洲或美国开发的污染防治技术带到低收入国家。减少国际贸易会使环境变好,是个错误的想法。 对于国际贸易的另一个顾虑是掠夺式定价的问题,或称“倾销”,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将竞争者赶走,取得垄断地位后,再提高价格。

在争论保护主义时,有时人们会说某些产品(例如石油)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所以不应该依赖国外供应。我的逻辑和他们不同:正因为石油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所以更应尽可能地进口,把石油储备起来,不要耗尽国内的资源。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必仍将持续,驱动因素有三个:通信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全球的经济联结更容易;国际协议降低了贸易的法律障碍;中国、印度、巴西等出口导向经济体的崛起。 每个重大的经济变化都会带来挑战与破坏,全球化也不例外,但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34. 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全书 34/36,宏观经济学部分 16/18】
34.1 概述

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汇率:利用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可创造有利于贸易与投资的环境。

34.2 内容摘选

汇率只是一个价格,一国货币可以依此价格换成另一国货币。强势货币表示可以换到的他国货币变多,弱势货币则表示可以换到的他国货币变少。因此,如果在美国要买进口商品,你会喜欢强势美元,可以换到很多他国货币;如果在美国出口商品,你会喜欢弱势美元,因为当你把出口收入从外币转换成美元时,你会赚到更多钱。

弱势美元可限制企业的花费,同时维持高利润。基于这种模式,美元走强往往会伤害出口商,帮助进口商,并会减少贸易顺差,增加贸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元走弱将会促进出口、抑制进口,并会减少贸易逆差或增加贸易顺差。

贸易逆差象征着外国资金的流入。换句话说,强势美元有助于外国人投资美国资产,而不是购买美国商品。反之,弱势美元有助于外国人购买美国出口的商品,而不是投资美国资产。

长期来看,经济学家相信汇率将朝“购买力平价”汇率(或称PPP汇率)移动。无论用哪个国家的货币购买这一篮子商品,其成本都相同时的汇率就是购买力平价汇率。

为什么汇率最后会趋向PPP汇率?因为其他情况原本就不稳定。然而,从短期与中期来看,汇率通常不会接近PPP汇率水平,也不会朝它移动。相反,汇率会相当明显地波动,这个波动主要是由预期报酬率的改变驱动的。

如果人们认为某个国家的货币将走强,他们就会投资于那个国家。当他们投资时,对该国货币的大量需求就会使它走强。但这个自我实现的期望循环无法永远持续下去:预期货币的价格将上涨,导致货币的实际价格上涨,进而引发对上涨中的货币价格有更高的预期,然后进一步导致实际汇率走高。在商品市场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泡沫,外汇市场充斥着随时在扩张或破裂的大大小小的泡沫。在某个时间点,汇率终将回归到PPP汇率。

政府若想管理汇率,通常会追求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以创造有利于贸易与长期投资的商业环境。 政府的首要目标是使货币维持某种程度的稳定。政府可能会试图控制汇率。 控制汇率的另一个替代方案是在外汇市场直接买卖本国货币。若一国想使其货币走强,可以在外汇市场买入本国货币;想使其货币走弱,则卖出本国货币。

在管理汇率时,所有政府都会遇到两个实操上的问题。 首先,外汇市场会猜测政府动向。第二个问题是政府很难设定一个符合现实的汇率。

一国可以让汇率浮动或固定,但不应经常处于中间立场,用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偶尔让汇率浮动。这种“半吊子”政策的结果经常是汇率暂时维持稳定,但不久就会出现剧烈波动,这会严重冲击中小国家的经济。

中国人没有必要太关心汇率,毕竟中国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发生在国界之内。但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汇率议题对中国来说必将日益重要。

35.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全书 35/36,宏观经济学部分 17/18】
35.1 概述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风暴: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某些共同点,其GDP会大幅萎缩。

35.2 内容摘选

为什么一些国家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这个问题结合了我们讨论过的一些议题:国际资金流动规模的扩大,汇率变动且难以实行固定汇率,银行体系崩溃。然而,真正的问题是政府无力偿还债务。 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某些共同点:GDP会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危机有一种常规的模式,细节则因不同案例而有所差异。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发生前也会出现大量的外资净流入(通常达到GDP的4%~7%)。

汇率波动甚至可能引发更大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借款,大部分是借主要货币,通常是美元,有时借欧元或日元。因此,当泰国借钱时,泰国的银行会借以美元计价的资金,而用泰铢贷放出去。

很多低收入与中等收入国家期待稳定的外资流入,这不仅可带来实物资本资金,还可带来管理知识、国际商业往来、精良的员工培训,以及先进技术。这些国家一方面要使外国投资人有兴趣来投资,一方面要降低国际资金流突然U形反转导致经济崩盘的风险。有什么政策可供选择? 首先,为了减轻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权放款给遭遇金融风暴的国家。 或许政府管制的最佳做法是少担心资金撤离,并且一开始就关注让什么样的钱进来,这种方式至少对20世纪80年代的智利是有效的。一般而言,外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购买有形公司或工厂的直接投资;另一类是购买股票或债券等金融工具的证券投资。 政府还可以通过对银行与金融体系加强监督来降低该国金融风暴的风险。

世界各国对持有更多外汇储备、推动银行与企业辨识汇率波动风险,以及拟订详尽的国际债券合约,都更加敏锐了。 虽然汇率波动会使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但它不是引爆危机的必然条件。

导致2007~2009年经济衰退的美国金融危机,基本上归因于自身问题,而非国际因素。次级房贷的风潮、房市泡沫以及泡沫破灭,这都是当时美国经历的事情。美国经济在2000年以后面临巨大的贸易逆差,这反映了大额国际资金的净流入。

即使美国不可能经历全面的金融危机,外国投资人也渐渐变得不愿意让资金停留在美国境内,这种情况会导致长期、缓慢的经济崩溃。如果美国出现经济增长迟缓甚至外资流出的情况,那么政府就必须做出调整。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指出,调整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增加私人储蓄,以补足外资撤出的缺口,但实际上这不太可能,因为美国的私人储蓄率一向相当低;第二,减少政府借款,这表示必须同时削减支出、增加税收;第三,减少实物资本与新技术的民间投资,但这会伤害经济的长期增长。

36.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全书 36/36,宏观经济学部分 18/18】
36.1 概述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全球经济观点: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大机会。

36.2 内容摘选

这个世界的经济变得越来越整合。全球经济变得越来越不受国界限制,越来越全球化。

检视全球经济现状时,先从全球GDP和人口开始是很有用的,然后再比较不同类型的国家的GDP和人口。标准的分类方法是首先划分高收入国家(美国、加拿大、欧盟各国、日本等),然后把世界按区域划分(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东欧 与中亚、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区、中东与北非、南亚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世界银行用这个方法把世界各国分类,并提供国际数据,使得我们能快速浏览全球经济情势。

我想花一些时间讨论中国与印度的具体情况,因为这两个国家拥有全球大多数人口。2009年,中国大约有13亿人,印度有11亿多人,合计人口超过全球人口的1/3。这两个国家仍然非常贫穷,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大约是3700美元,印度的人均GDP约为中国的1/3。然而,这两个国家近年来呈现出了强劲的经济增长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实际GDP每年增长大约9%,印度的实际GDP在过去十年每年增长6%~8%。别忘了快速增长的威力:每年的增长率为9%,中国的经济规模每隔八年会翻一倍;每年的增长率为7%,印度的经济规模每隔十年会翻一倍。

对穷人来说,过去几十年,世界上的最大变化是中印两国爆炸式的经济增长,让更多人摆脱了生存性贫困,这件事情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其他事情都更快实现。有趣的是,这两个国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达到如今的成就的。中国专注于制造业,有相当自由的市场经济,以及不同于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系。印度则聚焦于技术与服务业,在民主的政治体系中自我修正,变得更加以市场为导向。

未来数十年内(不是短期几年内),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危险将是什么?贸易战争有可能使全球经济陷入瘫痪吗?能源短缺的影响又如何?环境危机会终结经济长期增长吗?人口增长的速度会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吗? 不管遇到什么危险,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大的机会。世界经济将不再是固定成长式的零和游戏,美国经济的成长也不必以牺牲其他国家为代价。相反,全球经济在本质上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快速地成长。在这个网络中,每个国家仍然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若一个国家的政策有助于建立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创造并推广新技术,改善法律与金融的基础设施以支持市场竞争,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成长。反之,若无法构建一套成功的政策,那么其经济将节节落后。

经济学的观念与洞察方法,为读者提供了有用的语汇系统,让他们能够清楚地解释全球不断演进的经济中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以及可能的权衡取舍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学并不指向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可以引导我们找出更条理分明、更深思熟虑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宏观经济学原理总结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前者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后者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借款与放款。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有贸易逆差。顺差与逆差探讨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更注重长期。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或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反之则为收缩性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税或减少支出。

未来的经济将不再是固定成长式的零和游戏,而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快速地成长。


备注
1. 读书笔记,每日一章,从2018年8月15日到 2018年9月20日,共计 36 天。
2.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简介

从36个经济学关键名词入手,每篇约3000字,用生活实例引入主要原理,解释、分析经济现象,概念清晰,没有经济基础,也能轻松理解。简约不简单,帮助我们认识复杂的世界,在经济社会中,成为一个更聪明、更成熟的参与者。

3. 版本 v 1.0.1。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